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演变与发展(2007.6)

发布时间:2020-09-23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论述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涵,更加鲜明地指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党在不同时期其执政理念的提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回顾党的执政理念的演变过程,并对其发展与内涵作阐述。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念

1921年7月,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但要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是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建立起来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当时中国人民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要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必须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因此,建立一个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这是中国革命的迫切要求。建党以后,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它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所以我们说,党的执政地位的取得是必然的,也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要求的。

党的宗旨和建国初期的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明确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早在1944年,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中明确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这是这个部队的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特别说明这一点的是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央专门做出6条规定:不给领导者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少鼓掌;不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党中央于1949年3月25日移驻北平。路上,毛泽东异常兴奋,形象地把今后党领导建设新中国的宏伟事业比作“进京赶考去”。怎样考出好成绩呢?毛泽东的回答是:“我们不是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北京就腐化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京是要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任务以及理论发展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陷入困境,冤假错案堆积如山,政治思想理论极其混乱,党和国家的各级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对外关系也十分紧张。中国面临着一个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也同样面临着一个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在这个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勇于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由此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邓小平强调,制度问题不解决,党内的官僚主义、不正之风等一切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因为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有思想作风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制度方面的原因。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我们既要解决思想问题,更要解决制度问题。

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1989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过程中,结合新的实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深刻阐述。“三个代表”思想就是这些阐述的集中体现。正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2002年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执政理念提出来了。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在总结55年执政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

(作者:张荣臣)